[1] 雷杨娜,龚道溢,张自银,等.中国夏季高温日数时空变化及其环流背景[J].地理研究,2009,28(3):653-662. [2] 赵梓淇,李丽光,王宏博,等.1961—2010年辽宁高温日数和热浪特征[J].气象与环境学报,2014,30(5):57-61. [3] 张国华,张江涛,金晓青,等.京津冀城市高温的气候特征及城市化效应[J].生态环境学报,2012,21(3):455-463. [4] 史军,丁一汇,崔林丽.华东极端高温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[J].大气科学,2009,33(2):347-358. [5] 史军,崔林丽,田展.上海高温和低温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[J].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,2009,18(12):1143-1148. [6] 许薇,汤强,陈欢欢.1961—2010年广东省高温天气时空变化特征分析[J].气象与环境学报,2013,29(6):68-74. [7] 曹春燕,江崟,孙向明,等.深圳夏季高温天气气候特征与形势分析[J].气象科技,2007,35(2):191-197. [8] 黄忠,熊亚丽,林良勋.广州市37℃以上酷热天气形势及相关要素分析[J].气象,2005,31(7):24-27. [9] 钱婷婷,王迎春,郑祉芳,等.造成北京连续高温的河套高压结构分析[J].应用气象学报,2005,16(2):167-173. [10] 纪忠萍,林钢,李晓娟,等.2003年广东省夏季的异常高温天气及气候背景[J].热带气象学报,2005,21(2):207-216. [11] 卢山,叶萌.热带气旋外围环流和广州灾害性高温关系的研究[J].热带气象学报,2006,22(5):461-465. [12] 郭媚媚,黄荣,赵桉梆,等.2009年夏季肇庆罕见高温的天气形势及气象要素分析[J].广东气象,2010,32(5):18-20. [13] 莫如平.中国降水、气温的年际振荡及其与埃尔尼诺的联系[J].海洋学报,1989,11(2):143-149. [14] 曹楚,王忠东.温州地区夏季高温气候特征与成因[J].气象与环境学报,2013,29(1):74-79. |